文章缩略图

上海BY4AA老台站: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化石探访

2025-04-05 00:04:01 基础知识分享 11940 阅读需60分钟
图标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4-05 00:04:01已经过去了15天 请注意内容时效性

热度 74 评论 0 点赞0

上海BY4AA老台站: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化石探访

推开上海虹口区一栋老式居民楼斑驳的绿漆铁门,旋转式木楼梯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三楼转角处,泛黄的搪瓷门牌"BY4AA"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里,泛着金属光泽的军绿色收发信机、手摇发电装置与数字电台设备奇妙共生,墙上褪色的QSL卡片与泛黄的《无线电》杂志合订本,共同编织出一部中国业余无线电的百年密码。

上海BY4AA老台站: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化石探访

ln575.cn


一、电波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BY4AA的玻璃展柜里,1930年代美国RCA公司生产的AR-88型收信机依然保持着优雅的流线型身姿。这台曾见证中国第一代"火腿族"(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国际通联的设备,真空管上的积尘难掩其精密机械之美。老台长周明德轻抚机身上"民国三十六年检修"的钢印,讲述着1947年与澳大利亚VK6AA完成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国际通联的往事。

墙角堆叠的樟木箱里,珍藏着跨越三个时代的通讯日志。1950年代用蝇头小楷记录的"莫斯科-上海"空中沙龙,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个中日业余无线电通讯记录,汶川地震时72小时应急通讯的红色标记,每个字符都在诉说着电波承载的家国情怀。这些泛黄的纸页上,既有"CQ CQ"的全球呼叫,也有"长江洪水,请求支援"的紧急电码。

上海BY4AA老台站: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化石探访

ln575.cn


二、永不消逝的电波密码

在数字化浪潮中,BY4AA依然保持着每周三晚的CW(摩尔斯电码)训练传统。75岁的操作员王建华戴着老花镜,手指在电键上跳跃的节奏,与墙上1952年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成立时的集体照形成奇妙呼应。他珍藏的1956年版《标准Q简语手册》,书页间还夹着当年与苏联UR5KW通联时交换的QSL卡片。

这个"活体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是几代"火腿"口耳相传的操作秘技。如何用煤油灯加热真空管维持设备运转,怎样调配松香酒精溶液保养电键触点,这些写在香烟盒背面的经验,与设备说明书上的技术参数共同构成了中国业余无线电的非物质遗产。老式电台上那些用红漆标注的旋钮调节口诀,俨然是穿越时空的技术密码。

上海BY4AA老台站:中国业余无线电活化石探访

ln575.cn

三、数字时代的守望者

当无人机掠过老台站锈迹斑斑的八木天线阵列,数字中继台的LED指示灯在暗室中明灭。90后操作员小林正在用SDR(软件定义无线电)设备解码国际空间站的SSTV图像,电脑屏幕上跳动的频谱图与窗外的东方明珠塔形成赛博朋克式的对视。年轻一代用3D打印复刻的老式电键,正在重新定义"怀旧"的技术内涵。

在BY4AA的晚间沙龙里,VR虚拟通联体验与电子管功放维修课程奇妙共存。这个诞生于火花发射机时代的空间,正以开放姿态拥抱LoRa物联网通信、区块链QSL认证等新技术。那些被岁月包浆的旋钮与泛黄的操作手册,在数字原住民的指尖焕发出新的生命律动。

暮色渐深,老台站的电子管设备泛起橘色微光。当BY4AA的呼号再次划破夜空,电波载着莫尔斯码穿越黄浦江的霓虹,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编织出无形的文明脐带。这里既是技术演进的活化石,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永恒灯塔——在比特与电子的狂欢时代,那些旋转旋钮时指尖的温度,调试天线时仰望星空的角度,始终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连接,永远需要心跳的共振。


继续阅读本文相关话题
更多推荐
发表评论

共有[ 0 ]人发表了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期待您的声音!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